终身成长读后感

时间:2025-04-29 11:55:02
终身成长读后感11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终身成长读后感1

读这本书是改变思维方式的开始。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言, 改变不是外科手术,旧的信念会和新的信念共存、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享受付出努力的过程,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开始学习用虚心学习的思维考虑问题。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我发现我自己可能就是经常被固定型思维模式控制的那类人。毫无疑问,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阻碍人的进步,不利于实现长远的人生目标,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反思,然后逐步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我想想我的固定型人格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它会怂恿我说:你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啊,再多玩会儿也无妨。

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它会安慰我说:可能你就是在这方面做不好吧,干脆别做了。

就这样,我的年岁虚长了这么多,却始终没有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

终身成长的本质是把自己从舒适中拉出来。要改变心态,更要付出努力。把自己作为一个白纸一张的婴儿来看待吧。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语、贴标签,我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还是有很多的可能,并不会被过去和现在的我所局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改变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要改变心态也许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永远永远不能松懈。

相比之下,相信天赋论真的很省事,它让人觉得缺乏天赋的话努力也没有用,天才天生就是成功的。天赋论给平庸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相信它的人可以正大光明的躺平。

但是,那不是真相!知乎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还有人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比任何人都努力得多。

贴一下书中教的如何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第一步:接受。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二步:观察。观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三步:命名。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描述他的影响;

第四步:教育。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告诉自己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并要求他和你一起踏上旅程,慢慢教他用不同的方法想问题。

转变思维模式也许不容易,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也许当你看过《终身成长》这本书以后,当你对自己面临的囧状就有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你至少多了一个理论武器,你脑袋里的小人会告诉你:所有的评价只是在描述现状,你不需要现在去证明什么,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2

说实话,我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如果不是为了躲避罚款,我或许不会看这些絮絮叨叨的鸡汤文学。说来也可笑,我的这个出发点正好印证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会觉得好读书、读好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当他遇到某种诸如读书、学习之类的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无可避免地在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用一句“我看不进去书或者我学不进去”之类的话去逃避困难,避免去主动积极的接受挑战。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3

叙事者五月共读书《终身成长》,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 ……此处隐藏5131个字……己,因此拥有这种思维会让人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其实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由思维决定的。优秀者同样可能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需要不断地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天赋等;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真心喜欢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比如同样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赛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倾向于责备他人或找借口。不仅仅是运动员本人,教练员、新闻媒体、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而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吾登曾经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之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认错误就依然可以从你的错误中学习。显然,约翰·吾登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类似的例子,比如对待刻薄严厉的教授、对待校园欺凌,不同的思维会怎样思考,如何应对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只有几步。卡罗尔认为人在决定性的时刻会选择让自己感觉良好并看起来完美的道路,放弃那些符合长远发展的道路。大到公司、小到个人均是如此。如果一个公司都不去关心学习、成长及推动事件发展,反而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的氛围中勇气和创新是无法存活的。个人如果用成长型思维就会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并获得真正的自信,因为真正的自信源自于思维模式:已将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卡罗尔认为应该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天赋聪明之类。因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看完此书,我感觉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而且对比书中的例子,我意识到自己对不同的事件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读此书最获益的地方:原来我是可以做出选择的。看,我已经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写读后感了。今后我再次遇到脑子短路的时刻,也会试着不急于给自己贴标签下定义、评判自己,而是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想想如何改进提高、让事件回归正轨。

终身成长读后感10

1、关于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

说到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想到了之前学习到的一个点。有两种人,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努力的人会在之后越来越努力,因为他知道想要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即使是很难的事情努力了才有希望成功,没有成功只能是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方向错了或者自己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点。

而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偶然或运气的人在之后的行为处事上就不会有过多的努力,因为他认为所有的都是注定的,自己的成功只是运气好,却从来没想过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这种人所拥有的思维就是固化思维。而在拥有成长思维的人眼里,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使之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2、关于努力与方向

努力与方向,两者在向上走的路上是缺一不可的。有方向不努力,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无论你想的有多好,方向多么明确又正确,若你不努力,不把它行动起来落地生根,那它也只是一个想法如无根之浮萍,没有根系提供养分迟早会飘散消失于世间。而若只是有努力没有方向,就像在海上没有方向航行的船只,虽然一直在行驶到岸的几率却微乎其微,或原地打转却不自知。

说到这个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力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改变,每次都做计划却往往没坚持几天又半途而废。典型的有方向不努力贪图一时的享乐,延迟满足的奖励物对我的强化不够战线又拉的太长也难怪会放弃。现在想想也是认知不足,若是能认识到长时努力所带来的好处就不会这么动力不足了。后来大三时是努力却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别人各种考证自己也去跟风,现在想想考的证都没什么用毕竟不是专业的。考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在又不做人事工作。现在是有一点方向了——学好英语达到流利说的程度,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提高认知真的可以少踩很多坑,这一点在生活中深有体会,想开了就知道自己很多事都是庸人自扰。)虽然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但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行动力,行动起来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之后慢慢修正就可以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11

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终身成长》这本书,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著作,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终身成长》一书主要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做了一项测试,发现两种思维模式脑波活跃的点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维的人关注的是测试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每次考试后,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关注的是考了多少分、第几名、是否超越了某个同学,而有些孩子会根据试卷分析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得失,寻找学习规律,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进步,这就是固定性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不在少数。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别这个人就是固定性思维或成长型思维,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并知道其中的区别,就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长型思维解决问题。

我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进入四年级下学期后,数学知识点繁杂,一时应付不过来,接连两次考试失利,对数学的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点难度的题就空起来不做,作业有了错题就情绪低落,甚至把作业扔到一边。我告诉她,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盯着分数不放,他们更关注在错误中寻求方法,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这学期的学习态度有没有问题,听课情况怎样,失分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一层层的剖析,让她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问题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对数学的信心。现在,她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正躺在她的书包里呢。

同样,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本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现在我的心态积极了许多,面对挑战,勇敢尝试。没有试过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败,下次也许就能成功,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成长型思维让我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没有哪个孩子是一成不变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成为老师的好助手,成绩落后的孩子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最后,让我们做一做这些题目了解我们平时更多采用的是哪种思维模式,并且在不断的刻意练习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